大仙原创-GMAT箴言系列之一:学渣的救赎与自我救赎

 

一 引子:比起高分,他们更需要被关注                                           

用着“高分网友”们推荐的材料,把有限几个名师的课翻来覆去地听,投入的时间早已超过“高分前辈”们声称所花的时间,然而几经刷分,还是没达到期望值,这是GMAT考生中大量存在的人群。从教十余年来,大仙亲睹随着国力之强盛,国际教育之影响,美帝之低眉逢迎而带来的我国考生人数增长,以及随之而来的“去精英化”,即考生文化功底思维素质的中数严重下移的趋势。从学术角度看,GMAT备考的策略、培训的设计,都应该对应地发生变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现象没有被足够重视,致使基础薄弱群体的针对性方案一直没有被充分挖掘。高分案例总是培训机构热衷于宣传的样本,却少有人去考虑这些案例下面,学渣们的心理阴影面积,也许这一切的改变,需要一个契机,那么就让我来尝试开始吧。

 

二 学渣构成分析

 

在我刚刚入行的二十一世纪初,中国考生每年人次尚不足一万,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水平,刚毕业就去美国读商科硕士的寥寥无几,美帝也尚未做好大规模接收中国本科毕业生的准备。绝大部分的考生都是有工作经验的MBA申请人。在当时,出国读商科是一笔巨大的投资,只有申请名校才能确保回报,因此申请人绝大部分是同年龄段的精英,大部分毕业于名校,就职于当时还很稀罕的外企。这些考生本来就是高考序列的优胜者,加上动机明确,因此学习曲线都很陡峭,当时的不利因素主要体现为考试比较神秘,复习资料有限,所以考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资料的搜集总结上,很多今天仍在互联网上传播的资料,以及还在使用的图书,即诞生于那个年代。

 

对比现状,首先持中国护照的GMAT考生数量已经上升到了接近六万人次,从构成看,低龄无工作经验者占了接近85%。考虑到这些考生的本科专业绝大部分来自经管相关,可以判断,国内顶尖高校的相关专业+美本顶尖高校的相关专业,显然只能贡献这四万多人次里面的很小一个比例。那么余下的考生来自哪里?显然只能来自国内外非顶尖高校,甚至二三流不入流高校。

 

大仙在实证定性研究结论中曾多次指出,高考/中考成绩在GMAT考试的备考起点高低上体现出的相关性是非常显著的,当不弱于托福成绩,因为本该高考/中考阶段被反复操练的数学基本工具、运算的熟练度、最低的基础词汇量、基本语法常识、对英语句子的最低限度熟悉感,都是在进入GMAT备考前,被官方假定已经掌握的,也是大多数的备考方案不会考虑到的。而现实是,由于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严重下降,加上毫无节操完全不考虑学生出路未来的扩招,以及把学生招进大学之后毫不负责任的2-4年养成,大量的在校备考人群和毕业人群,文化基础程度实际上只相当于10年前的比较优秀的初中生。很多由于扩招被挟裹着进入高等教育序列的学生,实际上只具备接受中等专业教育的基础和学习能力,仅仅是由于自身“大学生”身份的错觉和家庭的经济能力加上期望值,而无辜地卷入了GMAT备考序列。这些情况,都严重超出了GMAC命题老头的原有假设,也是他们在命题过程中断断不会考虑的。

 

既然来了,就得接纳;实际上我大量的实证案例表明,如果入口的宏微观策略、心理、技术因素有良好的设定,这些考生未必走向悲剧。然而互联网在给与了大量的信息的同时,也极其容易被这些本来就学习能力薄弱、判断力缺失、心理上彷徨的考生在参照系、策略、期望值上的误导。必须要有非常专业的、技术干预,去帮助这些考生,才能避免浪费宝贵的青春。

 

简单地概括来说,其实就是很多考生并不符合GMAC命题老头对正常的大学毕业生具备的工具、知识体系、基本推理能力的假定,因此他们备考的起点,根本不应该是”GMAT“,而是GMAT假设一个考生备考前就应该有的最低文化程度。

 

三 心理准备与期望值管理:放下那毫无价值的自尊

 

在接触的低水平考生群体中的诸多痛点之中,对备考伤害最大的莫过于情绪问题。在世界上考生男女比例关系最奇怪的国家——中国,女考生的比例超过了65%,又放大了这一问题。须知男学渣发现学起来这么困难,大多数都是豪气地一句”老子不玩了“,转身而去,而女考生却较为容易胸中千回百转,家人的期望,曾经的骄傲,此途的辛酸,一样样涌上心头。

 

既然选择了商科之路,就要学会分解技术/方法论问题和情绪问题。考试这门学问其实和修冰箱修彩电修电脑并无二致,无非是不断调试自己的动作,直到对准为止,并无关面子与自尊。面对分数低于期望值而产生的挫败感,主要来自期望值的设定没有找到合理的参数。须知GMAT是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果一个考生连大学本科都读得磕磕碰碰,怎么能期望自己考研究生潇洒风流?以700分这个很多学生为自己设定的标杆为例,根据2012-2013考试年份的数据,有14.6%的中国考生人次,分数高于或等于这个分数。这意味着,你必须把85%左右的中国考生踩在下面,才能拿到这个分数。那么,请深感挫败的考生们不妨回忆一下自己当年的高考排位,能否在自己所在省份排到15%?而参加GMAT考试的人的水平中值,可是比参加高考的强多了。换言之,600/650之类的分数,不仅毫不丢人,对于大部分的二三本学生而言,反而可能是反映出自己在同龄人中的排位对比上升了的正面信息。只不过长期的宣传和参照系,使得很多考生错误地选择了700作为参照系,也扭曲了自己的备考期望值和策略,反而失去了到达”be your personal best“的可能。

浅显地说,对于起点本来就低于GMAC老头假设的考生来说,备考,本来就是一个追赶之旅,本来就是希望通过针对性特别强的训练,缩小与高考时大大领先自己的同龄人的差距的一个”弯道超车“过程。这里面本来就包含了更大的时间投入,更多次数的尝试,对效率的更高要求。只有直面这一现实,放下毫无价值的自尊,才能对备考过程出现的可能进度困难有泰然处之的准备。

 

四 技术准备:备考,不是从GMAT开始

 

如前文所述,学渣们的技术问题在于,他们的起点不是GMAT,而是补回GMAT老头对于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毕业生的假设之底线。若对中国考生的特定问题作一分解,最核心的原则在于学渣们需要认识到,自己是木有资格上来做题目的,胡乱的理解和分析题目的基础上的所谓“做”,其实是蹂躏题目和强行爆题目菊花。只不过这个严峻的现实,太多的老师要不不care,要不为了维护学渣的自尊,一直不好意思说。从四个层面分解这个最低要求,大仙认为里面应该包括:

1 OG提到的所有数学概念,要知道很多学渣的数学是从初中开始烂的,而GMAT数学虽然简单,初中要求总是要的

2 从读懂句子基本结构开始准备,包括区分句子与修饰成分,主干与分主干,迅速抽离.如果有词汇的问题严重影响达到这个要求,那么,请退回到词汇准备

3 读懂一个argument的基本结构,哪些是论据,哪些是观点

4 提炼一篇文章的观点,观点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各段落之间关系。如果你不需要考650以上,可忽略这条要求。

 

学渣们需要重视的另一个技术问题是取舍,也就是要明了自己不可能啥题目蹦出来都倾注所有的爱去求回报。很多题目对理解深度和知识的前因后果的要求,往往会千百次地击中学渣的文化软肋,使其欲哭无泪。因为备考过程的一个重要元素,实质上是了解哪些长相的题目自己就不要幻想了,哪些的尽量伸手够一够。如果没有足够的学习能力去做这些系统的判断,还是好好听听大仙的讲座,看看大仙的图吧。

 

 

余从教十余年以降,观治下之各色弟子,除极少比例的确智力和文化都严重呼叫转移之外,具备明确的动力,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并严格执行老师要求的,终将修成正果,是大概率事件。毕竟GMAT不是诺贝尔奖争夺,要的只是系统完整的文化结构,加比较针对性的方法论训练。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无非命运把你置于多少回的跌宕,让你多被虐几次,还是早作超生。唯江湖上各种妖论,乌烟瘴气,让人不辨南北,使得学渣们的路愈加艰难。望此文扫清雾霾,勉力撑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