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观点与文章遵循的原理

1、在批判性思维的框架内讨论问题,区分事实与观点,尽可能准确定义,尊重不同观点。如,火锅好吃不好吃,这是主观评价,没有对错,应该允许不同人对同一个火锅有不同评价。但是火锅用的油是不是隔夜的,这是个事实认定问题,有真伪的区别。因此本文尊重杨舒平所有出于个人角度的/无法评判对错的主观评价,尽管本人不一定认同该评价,如“美国空气fresh and sweet”,“I felt free”等等。本人重点关注的是演讲中出现的逻辑问题以及演讲的定位与出发点问题,附带演讲中的论据失真等问题。

2、本人一直认为,发表观点应基于对事实的全面采集,尤其反对部分人士不阅读全文,仅仅根据转述/概括就攻击或为妹子进行辩护的做法。很遗憾,目前看到的部分攻击以及辩护,恰恰就是这么来的。本人确认,所有的评价都是基于全文分析再加上视频观看之后做出的,并额外参考了网上提供的我认为可信度较高的背景信息。


二、 本人对演讲内容的基本评判

1、 重大原则性问题的认定

(1)演讲中有两处严重的逻辑与出发点问题,而不仅仅是情感倾向上贬低祖国的问题,即使抛开中国人的站位,这两处问题也应该被视为演讲的核心吐槽点。

(2)为杨舒平进行辩护的大部分观点,都因为没有真正阅读原文,出现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 其余问题

(1)已经被广泛指出的昆明空气的论据问题

(2)一些言论里面infer(注意不得不用英语,这是GMAT阅读题常用问法)出来的错误信息

(3) 部分攻击杨的言论由于以讹传讹,出现了一点错误。


 、观点论述

1、两大关键槽点

(1)自相矛盾的逻辑:

请看原文:People often ask me: Why did you come to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I always answer: Fresh air.

按此句流露的信息,杨舒平在申请马里兰大学的时候,是明确知道这里会有fresh air的。我当然知道,此处她玩了个借喻,是引出后面她认为的更高级的fresh air:自由。无论讨论本体还是喻体,不影响基础判断:这一切是她来马里兰之前非常确认知道会有的东西。

那么再看她接着说的:

Why did you come to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 always answer: Fresh air.Why did you come to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

I always answer: Fresh air.
Five years ago, as I step off the plane from China, and left the terminal at Dallas Airport. I was ready to put on one of my five face masks, but when I took my first breath of American air. I put my mask away. The air was so sweet and fresh, and oddly luxurious.I was surprised by this.

既然你就是奔着fresh air来的,那你到了美帝,fresh air就是理所当然的啊,你装模做样想戴口罩是几个意思?信不过自己之前采集的信息吗?你surprise个毛啊?

综合以上分析,提及fresh air,根本不是杨内心去回忆当年选择马大的原因,只是杨刻意想引出空气问题。

(2)Fresh air 根本逻辑上回答不了这个自问自答。

我们知道,“为何选择我们这个大学”是美帝的大学要求学生在提交申请的时候写的最高频的问题。相必杨同学在写essay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个问题。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假如杨同学把fresh air这个答案填上去,学校会怎么来评估这个答案?

我想大家都会有和我一样判断:你是来搞笑的吧?

逻辑上说,我们不能否定,fresh air(无论本体还是喻体)的确可以作为选择某学校的一个原因,但显然这个原因不可能充当唯一原因。因为比马里兰乡下得多,空气fresh得多的大学多了去了,不仅美国有,欧洲也有,相信她的故乡云南的大理也有。那么,实际上,这个fresh air,是回答不了她自己提出的问题的。我也绝不相信,她当真把这个作为理由填在自己的essay上了。

其实杨同学并非那么傻白甜地真的奔fresh air以来,根据其同学回忆,她选马大是有很正常的,也更适合拿出来分享的理由的,以下信息纯搬运:

   

这两处逻辑硬伤,不知道杨本人在制作演讲的时候是不是考虑到了。也许她的确考虑到了,但心里还是被她想借这次演讲达到的真正动机压倒了。本人认为,这两处逻辑硬伤,是杨的演讲中的最大槽点,实际上也反映出她已经预设了借助对比夸赞美国的立场,所谓的毕业演讲,只是一个载。本人坚持认为,中国的空气问题客观存在,虽然我本人不会老和外国人说自己家乡空气如何如何差,但别的老乡如果经常和外国人说这个,我也觉得只是道不同而已,未至于要去批评之。但如果预设了立场,刻意地把表达往这个立场去靠,那问题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1 、
批判性思维要素之定义与范围

在上半部分我们谈过,攻击杨与为杨进行辩护的很大一部分言论,都可能因为没有认真阅读她的演讲原文,变成了自说自话。

原文:

I was surprised by this. I grew up in a city in China, where I had to wear a face mask every time I went outside, otherwise, I might get sick.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抛出大仙观点:

(1)杨并直接没有说中国的空气质量差。尽管大部分人包括我,都认为她是暗含了这个观点的,但毕竟她没有直接说。严格来说,她言论的定义域是她长大的城市,而且,是单数,也就是“一个”城市,也就是昆明。

(2)所以说杨只是讲出了中国空气差这个实话的人,你们是在偷换概念。

(3)杨到底有没有撒谎,由昆明的空气质量决定,而不是由整个中国的空气质量决定。按照大家普遍认同的标准,昆明显然不能归入空气差到每天都要戴口罩的程度的城市。另外我们要注意杨使用的时间状语,是every time。说昆明也偶尔有雾霾的人,你们可以闭嘴
重要观点说三遍:

杨说的是她成长的城市空气差到她每天要戴口罩,这个和中国空气质量差是两个定义域不同的概念。不能用中国空气的确差她只是在说实话为她洗地!

杨说的是她成长的城市空气差到她每天要戴口罩,这个和中国空气质量差是两个定义域不同的概念。不能用中国空气的确差她只是在说实话为她洗地!

杨说的是她成长的城市空气差到她每天要戴口罩,这个和中国空气质量差是两个定义域不同的概念。不能用中国空气的确差,她只是在说实话为她洗地!

       



对比“辱华”,“贬低祖国”等很难在不同人之间形成精确定义的评价,我认为即使洗地者,也应该接受杨起码是在提供虚假论据。



2 、以讹传讹的微微冤枉

在部分的网络言论中,杨的言论被传播成“需要戴五个口罩”或“五层口罩”。这使得她的言论显得更夸张。根据原文,杨并没有这个表达。


从上文可见,杨也只是说在家乡出门要戴“a mask”。五个口罩的说法实际上来自这段:

I was ready to put on one of my five face masks, but when I took my first breath of American air. I put my mask away.

这里杨只是说她到美帝的时候准备了5个口罩。

当然,这个小小的冤枉,不能改变杨捏造论据的错误行为之性质。


3、 
总结论

本人认为,辱华之类的标签由于缺乏统一定义,对杨的行为是否属于这一范畴的讨论是无意义的。杨的可以被显然定性的错误,一是演讲内容中的严重逻辑自我矛盾和离题,答非所问。二是为了突出论点捏造论据。而这一行为的背后,是已经预设了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完全不顾毕业典礼发言这个设定,想尽一切机会去达到目的的心理驱动。换言之,毕业典礼发言只是她抓住的一个契机,即使不给她毕业典礼发言这个机会,她同样会刻意找其它机会表达。至于这背后又是为什么,那就不是本人能力范围之内能探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