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MAT考生在首战成绩不是特别理想的情况下进行二战,是非常正常的想法;大部分考生的想象中,再考一次总应该比上一次更高吧?然而,官方的数据却击碎了这个期望: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考生约有40%是参加一次(再次)以上考试的。中国考生平均的考试次数是1.8。在参加重考的考生中,第2次考试分数高于第1次的只占参加第二次考试人数约30%。在分数提高的人群中,平均的分数提高值约为30分,而第3次考试与第2次相比,分数提高的比例陡降到不足20%。


实际数据与期望之间的差距,也许来自于若干重考决策以及对考试本质的错误理解。


重考时机的选择上,我们的考生普遍存在着这几个驱动因素:

有的同学完全是因为递交申请的截止日期马上到了而去重考。这个心情可以理解,但是GMAT给分是不会照顾你的deadline的,抱着这样的一种动机去考试并且想提高分数,完全是一厢情愿。

另外一部分同学是指望着碰运气的一种心态去进行重考的,这种同学普遍觉得上一次考试自己的失败主因是运气不佳。这种心态下再去参加考试,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得手,但是从人性来说,人们倾向于把失败更多归因于外界偶然因素,而把成功更多归于自身的必然因素。所以有多少人真的是如自己认知的那样,真的是因为运气因素在上一次考试里没有得到理想的成绩呢?何况运气不是一个可以把控的事情,因此我们同样不提倡仅仅期望着运气变好就去参加重考。

还有部分考生认为,只要稍微比上次努力一点,重考分数比上一次提高就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是一个巨大的误解。有两个技术性的因素容易被大家忽视:第一是对GMAT考试的自适应特征没有准确认知。很多人都把分数的提高按以往准备记忆类考试的经验,想象成一个线性关系,形象地说就是,觉得我现在650,我要变成700,我原来能做对65道,那么再考试我只要变成做对70道也就是多做对5道就行了。第二,很多人并不理解基本分数所代表的含义,实际上基本分数体现的是你的一个排位,(见下图)


分数提高的本质是你的水平在跃升,压倒了更多的人。尤其是越到高段你要越过的人的水平就越高,所以越过他们的难度就越高。到了某些阶段,分数的提高不仅仅是原有能力的线性重复,而更多的是需要能力的跃迁,体现为:靠能够稳定的做对比你原来能做对的更高难度的题,那么如果你还是在用原来的模式来进行解题,你的上限就是做对更多的你原来就能做对的题,哪怕数量稍有提升也无助于最终提升你的分数。

关于GMAT分数本质的分析我们可以点击以下链接并观看大仙的相关视频。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情况下可以判断自己参加下次考试的条件是成熟的,且比较有可能取得更高的分数呢?

根据大仙多年教学经验,给大家提出这么几个指标:

(1)上次考试之前明显知道要做,但是受迫于时间没有做的考前准备工作,现在已经高质量完成了。比如说上次考试明明知道考前得起码把黄大仙的生死369都学完(关于生死369,请点击此处了解),但时间不够,只粗粗的看了生死30,那么这一次呢?乖乖把生死60和90都看完了,并且把作业题都做完以及订正了。那么这个工作的充实肯定会有较大的概率会对应地带来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虽然不知道能高到哪儿去,但是更高是大概率事件。
(2)上一次很生疏的事情,这一次变得熟练了,而且这些项目还不止一个,比如上次抽主干特别慢,这一次经过训练之后,抽主干的速度明显加快了,而且准确率还没有掉下来。上一次区分观点和事实想半天分辩不出,这次马上就能分辩出。
(3)决策的脑图比上次清晰完善。具体体现来说就是,可能上一次有一个步骤到了某个环节自己是不清楚,往下应该干什么或者完全不知道某类型的题目从拿到手的第一步到最后一步是怎么样的。但是这一次更清楚的知道整个解题过程哪一步是怎么样的、每一步的下一步是怎么样的。也就是说,无论自学还是参加培训,你被赋予了一张新的更完善的脑图,并且这张图你已经可以熟练的发挥出来。
(4)对于本身容易犯错的环节比上次考试有更好的总结和预警,并且已经在新的练习里面能够稳定的避免这些错误。

如果这4个指标中的一个或者是以上出现了,那我们去参加一次新的考试,就有可能比上一次成绩更高。从朴素的哲学上来说,参加考试能拿到更高的分数,一定是因为你的某些影响分数的变量发生了变化,哪怕是运气发生了变化也是变量发生了变化,由于GMAT有一年之内只能考5次、一生只能考8次的约束,我们也遇到过大量的考生因为Quota接近用尽,还没有出理想成绩,以至于不得不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这种案例,这也给大家敲醒了警钟:一定要珍惜参加考试的机会,不要把自己逼到背水一战的境地,确保自己是有较大提升的把握的情况下再去参加考试。